“家底厚实”的中影究竟能否重返昔日荣光?

站长新闻 10-11 浏览 251

  各影视公司2017年的年报虽早已公布完毕,但是年报中的一些业务解释与数据却仍然有不少值得解读的地方。壹娱观察(微信ID:yiyuguancha)将挑出一些业内重点的公司来进行复盘,未来一周将推出一系列2017年年报解读。

  在众多上市影企中,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代码:600977,以下简称“中国电影”)的身份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作为A股唯一的“中字头”影企,中影拥有政策及资源层面的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能够长期处在第一梯队当中;但与此同时,国家队的身份也成为了一种桎梏,使其在决策层面受到的约束较多,不能以盈利为唯一考量进行运作。

  回顾中影过去几年的业绩数据就能发现,中影虽然体量够大,一手握着2489家影院、14814块银幕、超25%下游占比的最大下游放映联盟,一手拿着一半的进口片发行权,但在和民企的竞争中,优势却并不显著——

  2017年,中影全年营收高达89.88亿,仅次于万达电影,是光线传媒的5倍,但其净利润仅有9.65亿,只比光线多了1.5亿;2012年中影的毛利率还有30%,但2017年则已经下跌至20.27%,远低于万达(国内31.21%,国外34.99%)、光线(41.28%)等民企同期的表现,在行业中排名倒数。

  但和一些民营企业因运营困难而带来的业绩不佳不同,截止2017年年底,中影账上的货币资金高达78亿,比万达电影多了50亿,且没有长短期借款,主要靠吃利息去年就多省下了近2400万元的财务费用,与其说是中影家底厚实,倒不如说是其并没有真正发力。庞大的现金储备与中国真正的院线一哥,究竟能否成为中影重返昔日制片、发行业务领军行业时荣光的筹码?

  制片业务去年亏损6000万,“中字头”身份反成桎梏

  中影的前身里,包括了“八大厂”之一的北京电影制片厂,这家和新中国同龄的片厂,曾是中国制片和译制片生产的中坚力量,过去的几十年里奉献过《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等陪伴过几代人成长的经典电影以及《甲方乙方》等最早一批贺岁商业片。在继承了北影厂业务后,上游制片业务便顺势成为了中影的一大强项,接连打造过《霍元甲》、《让子弹飞》、《龙门飞甲》等影片都曾取得过极佳的口碑与票房,这也是这位影企老大哥最引以为豪的业务板块之一。

“家底厚实”的中影究竟能否重返昔日荣光?

  电影《甲方乙方》

  但近年来,中影在制片领域的存在感却愈加薄弱,主控的大片数量有所减少,而反应在年报上业绩数据则更加惨淡:2017年,中影制片业务带来营收6.13亿,占比6.9%,而毛利率却为-9.3%,亏损了近6000万,而在2016年这一亏损更是高达1.1亿——要知道,2014年这块业务的毛利率还有33%。

  淘票票专业版显示,中影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出品影片共有11部,总票房41亿,位列出品榜第12位。但从具体收益来看,《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虽然票房都在16亿以上,但前者制片成本高达4亿,后者成本加宣发更是接近6亿,最后各片超过十家的出品方能赚多少便也可想而知;而像中影主出品的《六年,六天》、《你若安好》等票房都只有1000万,公司显然也很难从中获得多大收益。

“家底厚实”的中影究竟能否重返昔日荣光?

  中影主出品的《六年,六天》

  按理说,去年上市后,中影账上一直躺着近80亿的资金,再加上其行业影响力和资源优势在,想要主控头部商业大片、造出些声浪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国企的基因”却或许从一定程度上堵上了这条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曾说过:“中影在内容创作上没有完整系统,而且国企的投资方式倾向保守,缺少风险承担和创新精神”。此前也有老中影人对媒体感慨:“由于决策机制不够科学,市场反应不够灵活,中影曾流失过不少优质的影视制作项目,不得不说是‘国家队’的身份尴尬。”

  这种“保守”、“不够灵活”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就在于难以吸引到优秀的创作人才。公司年报显示,目前中影签约演员、导演、编剧等40 余人,但从名单来看多为青年创作者,和华谊等公司不同,看不到一线影视人的身影。对此,中影在上市前的公告里便坦言,目前公司“对于优秀的电影创作人才吸引力不够”;而某位前中影高管也向壹娱观察表示,“留不住人”已成为中影的一大难题。

  国有文化企业的身份,也使得中影必须承担盈利之外的事情。正如电影产业研究学者刘浩东所言,中影在盈利之外还必须考虑社会效益、文化责任,需要肩负起很多主旋律影片或者小众影片的制片责任。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也曾提出,中影不会为了票房而去拍电影。

  过去的几年里,中影拍了太多盈利风险较大的影片。例如属于“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的《大唐玄奘》就是中影出品的,这部肩负着宣传“一带一路”重任的大制作最终仅卖出了3000万,而该片的预估成本则在亿元以上。此外,中影在招股书中还透露,除了院线电影,公司每年还会负责电影频道订制数字电影的生产,但因为双方没有形成具体的合作计划而可能存在无法按时交付等情况,“从而使得本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各年度间形成波动以及存在业绩下降的风险”。

“家底厚实”的中影究竟能否重返昔日荣光?

  属于“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的《大唐玄奘》

  尽管每年中影都能够从国家方面获得不少补贴,但从财报提供的数据来看,制片相关补贴中,计入到每期损益中的金额只有百万,对于相关业务的亏损而言只是杯水车薪。而从2017年年报提到的经营计划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公司规划的重点影片为《中国女排》、《远航》、《初心》等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为目标的影片,商业性依然不是第一考量。

  正因如此,早在2016年中影上市之前,陈少峰就表示:“我觉得上市对中影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中影上市之后投资电影制作估计不会增加,制作电影内容促进出口也很难去努力。中影是影业国企中做得较好的,上市后会更快发展壮大,但从内容产业的角度来说,很多民营影业公司已经做得非常大,产业链布局也很完善,中影很难重回老大的地位了。”

  政策变动、市场变化,进口片发行优势不比当年

  制片业务遭遇不顺,发行业务在中影业务布局中的地位就更加凸显。作为国内最早开始涉足电影发行的企业,中影在这一业务上有着丰富的经验、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进口片发行政策所带来的天然壁垒。

“家底厚实”的中影究竟能否重返昔日荣光?

  中影2017年发行的《变形金刚5》 

  事实上,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家进口片发行企业之一,政策优势一直是其业绩增长的支柱。在招股书中中影就曾表示,公司来自进口影片的发行收入和毛利贡献占总收入和毛利的比例较高,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收入占比分别为36.50%、46.59%和43.86%,毛利则分别为23.20%、33.77%和37.17%。

  受此影响,中影的发行业绩一直相对突出。2017年,电影发行业务为中影贡献了53.94亿的收入,占总营收的60.73%,全年参与66部以上影片的发行工作,累计票房169亿,仅次于华夏的219亿,是一份十分漂亮的成绩单。但和公司业务的总体表现一样,中影发行业务的毛利率并不算理想,仅有21.6%,而在2012年,这一数字还曾高达30.44%。

  这部分业务盈利能力的下降,和近年来各项政策的变动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无关系——

  中影的招股书披露,“受到2012 年 2 月中美签署《谅解备忘录》的进口影片政策变动的影响,2012年2月18日后与外方签署协议引进的影片,公司不再获得受托从事电影进口环节具体业务的收益”、“美国进口分账影片美国企业分账比例提高至25%”、“本公司进口分账影片发行环节的成本占比将大幅上升”;

  2015年,中影和母公司中影集团签署了《关于进口影片票房分成的合作协议》,公司需向中影集团上缴进口分账影片发行收入及分成影片管理费的比例由 1.5%上调至 2.5%,公司财报显示,2016年上缴的管理费达22亿,2017年更是上涨到了30亿;

  雪上加霜的是,国内进口片的市场热度也不比以往,2017年,由中影发行的《变形金刚5》、《新木乃伊》、《亚瑟王:斗兽争霸》等进口片票房成绩均不如预期,而今年开年至今进口片市场更是整体十分低迷,截至目前为止进口片票房占比只有37%,而去年这一占比为46%。

“家底厚实”的中影究竟能否重返昔日荣光?

裘德·洛主演的《亚瑟王:斗兽争霸》

  而在进口片发行业务遇到阻碍的情况下,中影在国产片发行业务上的弱势也随之而暴露。淘票票专业版显示,中影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主发行的66部电影中,票房较好的均为进口片,其中票房最高的国产片是《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仅仅卖出1790万,而像《假如王子睡着了》这样有多位明星加盟的影片票房仅有540万。再加上还有多部国产片票房不足百万,这部分业务无疑会增大中影发行业务的成本和在盈利上的负担。

  虽然现阶段,发行业务仍旧是中影最重要的营收来源以及优势,但从各民营公司近年来的业绩表现来看,中影的领先已已经不复存在了。而更大的危机则源于政策风险,没人知道中影在进口片发行领域的“特权”还能维持多久,但正如中影在招股书中所说的,“未来国家影视行业的监管政策可能在某些领域逐步放宽或者发生变化,届时整个行业将会面临着外资企业以及进口电影、电视剧强有力的竞争”。

  下游业务难以力挽狂澜,中影该如何提速?

  面对上游业务稳定性不足的情况,中影在年报中给出的应对策略是:“公司在现有的全产业链体系中,积极提升每个产业环节的实力……减少对单一领域业务的盈利依赖,降低政策变动导致的经营风险。”而从中影近年来对外的表述来看,下游业务一直是其发力的重要目标。

  早在IPO阶段,就有投资者对中影账上躺着37亿、又有募资40亿的行为提出质疑,当时中影给出的回复称,募资中有半数资金将放在数字影院投资和数字放映推广上。喇培康也曾提到,要加强下游的资源整合力度,挖掘县级城市潜力,实现下属院线公司票房占全国票房40%以上的市场份额。

  从后续结果来看,目前下游布局也的账面成绩也同样十分漂亮:截止2017年底,公司共控股中影数字、中影南方新干线、中影星美和辽宁北方4条院线,其中前三家均位列院线票房榜前十;参股新影联、四川太平洋和江苏东方3条院线;参控股院线的加盟院线2489家,银幕 14814 块,是下游最大的放映联盟,也是真正的中国院线一哥。

“家底厚实”的中影究竟能否重返昔日荣光?

  但事实上,这其中不少是中影早先攒下的底子,公司在影院业务上的拓展速度并不算太快。一方面,从2016年到2017年,中影控股的影院数仅从107家增至117家,和万达等院线一年增加百家甚至数百家的速度显然不在一个量级;另一方面,中影在股权投资方面也相对保守,2017年公司股权投资总额为3亿,较上一年增长了1.1亿,其中针对院线、影管长期投资数额并没有太过于明显的增长。可见至少到2017年年末,公司在下游业务上的布局也仍处于一个保守状态。

  而中影下游全国最大的放映联盟,能给其带来的受益同样十分有限。虽然2017年放映业务给公司带来了17.98亿,占公司总营收的20%,是第二大业务,但营收数字相较于2016年只增长了0.3%,在全国总票房同比增长了13.45%的情况下,这一成绩显然称不上优秀。从拓普智库提供的数据来看,这可能与公司控股的几条院线经验状况不佳有关,例如新影联等全年分账票房同比都有所下降。

  显然,就最后所呈现的业绩表现来说,中影下游业务并没有做到力挽狂澜,发展全产业链来降低风险的构想目前还没有成型。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影重返昔日辉煌的愿景真的越来越远了?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至少在事实层面,中影还面临着许多机遇:2017年中影银幕广告平台已签约影院 768 家(4837块银幕),较上一年增加了百家,市场占有率9.53%,位列全国第二,对于下游资源丰富的中影来说这是一块拥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市场;中影新建影院中,有不少位于桂林、百色等三四线城市,在三四线城市观影需求日子走高的今天,这一块市场的发展潜力同样惊人,如果中影能够利用现金优势把握住这块市场,那能为其带来的受益也不容小觑……

  当然,要想让中影这艘航空母舰重新领航,更重要的或许还是改革。在上述前中影高管看来,中影还是内部的问题不少,“做事情慢条斯理,喜欢按部就班”,这给中影中影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一旦能够解脱掉这样的束缚,潜力将是巨大的。

  早年间中影在包括中影数字基地在内的影视服务业务上的运营状况并不理想,很多业务还处于亏损状态。可事实上,经过管理机制改革后,如今影视服务业务已经超越制片成为公司的第三大业务,2017年该业务为公司贡献营收10.77亿,占比12.13%,且毛利率接近28%,是公司毛利率最高的业务板块和重要的盈利来源。

“家底厚实”的中影究竟能否重返昔日荣光?

  为《战狼2》提供拍摄服务的中影基地

  “所以对中影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内部调整,内部挖潜。中影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在发行等业务上储备了不少年轻但阅历丰富的人才,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钱,而是更灵活的政策。”该前高管表示,“从历史上来说,这远不是中影遇到过的最艰难的时刻,中影经历过太多的震荡,当初进口片垄断被打破时,很多老一辈的都感慨中影要完,可结果并非如此。而现在的市场环境又比我们当年要好,趁着现在还有政策倾斜,应该好好抓住机会。”

标签: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