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推送一篇“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我的县长父亲》获得征文一等奖,随后获奖信息遭删除引发网友热议。
不少网友联想到此前火爆的《夏洛特烦恼》这部电影中的经典场面——袁华同学的作文获得比赛一等奖,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
“我的区长父亲”成为调侃的梗,还有网友称:“一切文艺作品都来源于现实”。
然而不少网友认真读完全文后表示,这篇文章情真意切,文思俱佳,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作风。
【家人眼中“无情”的父亲,受百姓爱戴得“好官”】
作者于忠东在文中介绍“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在他五十九载的人生旅途中,当过县长,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一生几起几落,没给我们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129本工作日记。”
文章中,作者通过几件小事展现自己眼中对家人“无情”“抠门”“一根筋”的父亲,侧面反映了父亲是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
此外,8月3日,山东省禹城市政协官方平台曾发布一篇推文,文中作者庞伟伟记载了 读老县长于志明“129本工作日志”有感。
文章指出,于志明1929年生于辛店镇东于村,1943年投身革命,1948年10月入党。曾任禹城“王寨区”区长、县民政科科长、宣传部长、禹城六区区委书记,1955年10月年仅26岁的于志明成为禹城县第一届人代会选举的县长。
【困难时期坚持捐款,一门心思改变盐碱地】
文章介绍,翻开于志明一本本的工作日志,记载着从麦田串种棉花到帮助村民抬粪施肥; 从抗旱防涝到和农民一起生产自救;从深入基层调查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到改造盐碱涝洼地......
当时的人都知道,于县长家里穷。穷到什么程度?在困难时期家里5个孩子没饭吃,揭不开锅。
然而,在于志明1960年的工作日志中,夹着两张1960年和1961年的汇款单,两年汇出三十五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了。
原来不仅是这两年,而是从五十年代“供给制”到后来的“工资制”35年来,于志明履行烈士任荣贵的嘱托,一直向烈士亲属陈英贤汇款,直到陈英贤去世。不仅如此,1962年,于志明甄别平反后又将复职补发的1000多元工资全部上交给了国家。
七十多年前,禹城80万亩耕地中,盐碱地有三十多万亩,于志明在当县长的时候,日志中出现的频率最多的就是种树、打井、抗旱、改碱等字眼,他一门心思的想着如何改变盐碱地、沙土窝,让庄稼多产、高产,让老百姓吃上饭。
【于志明女儿:曾将91本日记捐赠给党史研究中心】
据齐鲁网3月31日报道,近日,德州禹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收到了一份由热心市民捐赠的珍贵礼物——来自上个世纪的91本工作日记。日记的作者是14岁就参加抗日的老党员于志明。
据悉,于志明是禹城首任人民选举产生的县长,于忠东是于志明的小女儿,她介绍,每次搬家,他的父亲都会随身携带两个大木箱,都是工作日记。
这91本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从1951年4月1日到1978年12月21日,于志明工作的这27年间,党在各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落实情况。
其中一本日记中记载着,1964年,禹城市春季水利工程的完成情况。经过几代水利人的努力,禹城市保证了粮食连年增产。
【网友:一篇因名字而遭到误解的好文章】
《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后遭删除,从一开始只看到题目时让人无限联想,到看过原文后,对这位德州老县长钦佩和感动。
有网友表示“这是一篇因名字而遭到误解,内容朴实无华甚至略有土气,但是仔细读来却让人敬佩的好文章……”“推荐《我的县长父亲》 ”
也有网友直言“文章和标题都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一些喷子在这玩梗”。
“看完了这篇《我的县长父亲 》,不由得热泪盈眶,这篇《我的县长父亲》文章获奖和某部电影里《我的区长父亲》文章获奖的情节完全是两回事,得奖都实至名归,应该被赞扬、被广泛传播。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