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商城为什么不火?

互联网资讯 09-02 浏览 22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网上购物的频率越来越高,所有人都在享受着电商所带来的便利。必要商城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么必要商城以及其背后的中国制造,看必要商城如何在电商榜中杀出一条血路?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个商业案例吧!

与人们熟知的互联网企业高举高打的套路不同,必要一直保持低调行事:融资方面,在2015年1月A轮引入顺丰投资后,到目前为止在天眼查中尚未有一笔融资记录;营销方面,必要商城前期的投入也不及一般互联网公司的一二,主要依靠“口碑”传播,以及“社交拼团”模式获取用户,直到2018年3月才斥资3亿“霸屏”分众的电梯媒体。

尽管必要商城一向自诩“C2M电商平台”,消费者感受最深的还是其性价比。在必要商城的网页上,可以直观地看到由“XXX大牌制造商直供”的商品。

据了解,必要对此类商品的定价标准是,在包括原料、生产、退货、平台佣金(约7%扣点)等在内的所有成本的基础上上浮15%左右,远远低于那些国际大牌或市场上同类商品的价格。

与此同时,平台对合作商家还设置了极高的入驻门槛——除了必须接受平台的定价标准外,入驻商家还须是全球顶级制造商、拥有柔性制造链,以及附有退货率超过5%立即下架等的苛刻条件。这种极高性价比的零售策略正是击中用户对“好”和“省”的消费需求,成为平台目前最大的“卖点”。

必要将自己的的商业模式解释为“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ing)模式”,即,先订单后生产——平台汇集订单直达工厂,代工厂制造完成后向用户直接交付,将“产”和“需”进行零距离对接,使得以往为高端品牌做ODM、OEM的制造厂商可以直接面向消费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需生产。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省去了中间品牌商、经销商等诸多冗余的加价环节,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优质商品。

与必要商城“先订单后生产”打法相近的,还有网易严选、京东京造、淘宝心选、小米有品等一众玩家。它们普遍以“高性价比”作为平台支点,深入供应链层面,打掉中间环节,让工厂直接面对用户,与传统B2C、C2C(京东、淘宝),以及内容电商(小红书等)展开差异化竞争。

而在必要们的背后,则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压力。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国加入WTO的影响,中国的中低端制造业承接了众多国际大牌的代工订单,并在其中积累了宝贵的加工制造技术和生产能力,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

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扭转,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不足三成,代工厂商丧失了一半左右的订单,产能过剩成为横亘在这些代工企业面前的头等难题。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崛起和升级,这为过剩的产能提供了一次“泄洪”的契机,而必要们的出现,为消化这些过剩的制造产能找到了“突破口”。必要商城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还将消费端数据同步给制造商,弥补了他们长期以来无力直接对接市场的能力短板。

然而,要真正消化掉这些过剩产能,工厂还需要先进行一番自我重构。与从大牌那儿直接大批量接订单不同,网上订单一般规模较小,批次较多,且考虑用户体验,从生产到交付时间也不能过长,这就要求生产线须对订单快速、灵活响应,即使100件也要按需生产、按时交付。传统的批量生产一旦开机就是万件以上,这显然是不经济的。

因此,要适应C2M模式,在接入平台之前,工厂还要对原有生产线进行柔性化改造。一般改造费用约在5000万以上,且要投入不短的时间成本。虽然早期投入不菲,一旦实现,对小批量订单响应速度会显著提高,生产更趋向灵活、高效。

除却解决产能问题外,必要商城等平台“先订单再生产”模式也可帮助制造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高流转”的目标,降本增效。同时,由于剔除了冗余的中间环节,这些多出的利润,平台可以合理得让渡给工厂和消费者,实现平台、厂商、用户的“三赢”局面;而更为重要的是,平台拉近了生产和消费的距离,让工厂可以有机会直面用户,助力其向更具价值空间的OBM(Own Branding & Manufacturing,自有品牌生产)转型,这也是我们期盼中的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模样。

标签: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推荐